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环保业务 > 自然生态 > 自然生态管理

生物多样性保护2022年工作进展及2023年工作思路总结

发布日期:2022-12-01 10:08来源:芜湖市生态环境局作者:自然生态保护科浏览次数: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2022年,芜湖市进一步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力度,积极完成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工作任务。现将2022年工作进展及2023年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一、2022年工作进展

(一)建立健全体制机制。2022年,芜湖市环委办出台印发了《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及《芜湖市生物多样性保护2022年工作任务清单》,对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给出了明确的路线图和分工表,对全市37家相关部门单位明确了具体职责和任务时间。市环委办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初步建立起较完善的统筹协调机制,对优化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推进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转化等发挥了引领推动作用。

(二)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成果丰硕。一是在全省率先完成14个湿地、4个草地样地的外业调查监测工作。二是探索碳汇计量监测工作。摸清全市森林碳汇资源本底,组织专业技术机构实施《芜湖市长江林带碳汇计量监测试点项目》,对长江中下游植树造林、森林经营以及完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技术参考。三是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和收集行动。2022年新采集农作物种质资源13个,超额完成普查任务。四是开展我市非洲猪瘟野猪本地资源调查项目。利用红外相机对芜湖市繁昌区、南陵县和无为市低山丘陵地带的野猪资源进行监控,监测时间2-3个月。五是积极参与安徽省重点水域及保护区水生生物资源监测项目。我市分两次(汛期、枯水期)对新安江流域及8个保护区的水生生物资源开展监测。

(三)加强经营性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推进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转化。一是引导研究平台建设。现已建成“芜湖市园林植物工程研究中心”等3个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研发创新平台。二是组织市级科技项目申报立项。我市将生物多样性相关领域纳入到市科技项目申报指南中予以支持。2022年市科技项目立项中,共有“珍稀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及其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等6项生物多样性领域内项目获得立项。“大别山区蓝莓新型栽培模式及轻简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3个项目获得省级科技项目立项。三是积极推广绿色品牌,打造芜湖特色品牌。全市有效期内绿色食品290个、登记保护的地理标志农产品达10个,名特优新农产品总数达8个。培育壮大“芜湖大米”“无为螃蟹”“南陵紫云英弋江籽”“陶辛青虾”“六郎河蟹”“无为草龟”等地理标志产品项目;无为蓝莓和南陵凤丹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四)优化空间调整,落实就地保护体系。一是有序推进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严格按照《安徽省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推进安徽青弋江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工作、西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工作、芜湖外龙窝湖省级湿地自然公园的新建工作。二是严格落实自然保护地建设半年报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联合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开展自然保护地勘界回头看,联合耕地保护卫片监测,定期对全市自然保护地的进行卫星遥感监测分析,推进保护区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现代化。三是持续保护森林资源。2022年完成长江生态廊道人工造林1.93万亩,封山育林1.71万亩,退化林修复2.72万亩,森林抚育2.54 万亩。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修复保护,古树挂牌保护率100%。四是加强种质资源保存。巩固全国第三次种质资源征集与普查成果,对收集优质资源实施原产地保存扩繁。2022年实施地方品种“西河生姜”、“黄籽油菜”等10个品种保护工作。

(五)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维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一是全面启动2021-2035年芜湖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目前已完成了资料收集和综合评价报告。二是推进水生态修复。谋划、实施湾沚区青弋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湾沚区铭源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青弋江流域六郎段水生态保护修复、繁昌区梨山河水环境生态修复等项目,获得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支持,进一步恢复水生动植物多样性,有效保护和修复流域水生态环境。芜湖市与三峡集团合作,试点开展长江大保护先行先试,建设朱家桥尾水生态公园一期、二期,通过“人工潜流湿地+强化处理湿地+生态涵养湖泊”工艺方案,达到活水保质的效果,改善水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水生态景观。三是推进矿山修复。本年度全市共启动了8个区域生态修复项目,累计释放土石料1239.10万吨,其中已按规定完成了3个项目合计642.64万吨土石料挂牌处置。

(六)依法加强生物安全监管,持续提升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水平。一是做好植保植检。2022年先后开展小麦、水稻、梅树产地检疫工作,全市共受理种子调运检疫(调出)28批次,检疫种子461435公斤,检疫苗木24000株,切实保障了全市农业生产种子安全。二是开展市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项检查。组织开展了芜湖市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质量督查暨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对核酸检测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全覆盖,开展为期10天的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三是开展“国门绿盾2022”行动,有力阻断外来物种入侵。2022年在进口货物中截获植物外来有害生物37种次,一般性有害生物检出130种次,动物疫病及相关不合格检出166项次,对上述货物在口岸实施了检疫处理。四是深入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5年攻坚”行动。2022年完成松材线虫病媒介昆虫药剂防治20000亩次,监测松林42.5049万亩,监测覆盖率100%。根据2022年松材线虫病秋季普查,全市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551亩,疫情小班8个,疫情小班死亡松树905株。五是开展“加拿大一枝黄花”专项防治行动。印发《芜湖市2022年加拿大一枝黄花防控工作方案》,共投入人力约1.9万余人次,投入机械328台套,投入资金约723万元,铲除加拿大一枝黄花面积约1.4万亩。

(七)全面开展执法监督检查。一是严格管控自然保护地内人为活动。聚焦长江自然保护地内采矿(石)、采砂、设立码头、开办工矿企业、挤占河(湖)岸、侵占湿地以及核心区内旅游开发和水电开发等八类重点问题、中央环保督察及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曝光问题的整改,定期组织开展自然保护地专项行动、整改“回头看”等专项督查行动。二是组织开展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专项执法行动。2022年,市、县渔政执法部门开展水上执法953次,全市公安机关共立案侦办非法捕捞类刑事案件11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44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128人,市检察机关对非法捕捞行为提起公益诉讼9件,追缴渔业资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近154584元。三是开展林木种苗质量执法检查行动。对苗木生产重点县区的13家单位开展市级抽查,抽查25苗木批次。

(八)深化公众参与。一是充分发挥先进模范的带头作用。南陵县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盛学锋当选中央文明办、生态环境部联合推选的年度全国百名“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先进典型,湾沚区生态环境分局鲍承富荣获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称号,掀起生态文明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学习热潮。二是积极组织各类宣传、公益活动。充分利用芜湖市世界野生动植物日、“5.22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大节日时间节点,展出103个野生动植物标本、野外放归扬子鳄90条。三是积极建设科普宣教基地,陆续建成芜湖市南陵县生物多样性体验馆、湾址区东草湖省级湿地公园宣教馆。

(九)落实资金保障。一是首次安排生物多样性项目资金。2022年,市财政对长江岸线减存量、关污源、纳统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7+1”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统筹安排资金,并首次对其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单独安排资金1500万元。二是统筹安排禁捕退捕资金长江禁捕以来,全市统筹安排禁捕退捕资金3.76亿元,充分满足禁捕退捕资金需求。三是统筹安排古树及名木养护资金。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万元。四是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对全市13个地表水断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1-11月,初步核算全市13个生态补偿断面水质累计提升33次,产生生态补偿金共600万元;断面赔付因子累计超标6次,产生污染赔付金共250万元。

二、2023年工作思路

(一)以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进生物多样性工作。大力推动市(县)层面生物多样性主流化作,抓好《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落实,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过程中,强化对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外来物种⼊侵等指标的跟踪和考核强化物多样性主流化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重大生态保护修复程中的突出地位,完善政策法规,优化保护空间格局,构建监测体系,摸清城市生物多样性本底状况,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推进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

(二)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继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和科普活动,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世界湿地日、六五环境日、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工作在全体市民尤其是基层群众中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创新宣传模式,拓宽参与渠道,完善激励政策,邀请公众在生物多样性政策制定、信息公开与公益诉讼中积极参与、建言献策,营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组织工作人员深入乡村社区、企业院校、自然保护地等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普法宣传。在各部门线上平台和新闻媒体中对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好的经验做法进行归纳总结、提炼提升,充分发挥典型案例引导示范作用。

(三)进一步扩充资金投入和融资模式。生物多样性保护目前主要依靠财政资金投入,市场化社会化运作能力不强,社会资本参与度有待提高。未来,在积极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加大市县级财政投入的同时,我市将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物多样性,推进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支持金融机构不断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提高融资担保放大倍数,帮助生物多样性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有效抵押担保不足的难题。创新拓展生物多样性项目自身造血功能,开拓生态产品自身价值实现途径同时,推动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为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更坚实的财力保障。

(四)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和成果转化。常态化征集企业技术需求和成果,对征集到的生物多样性领域技术需求,通过定期或不定期转送至各高校院所及技术转移机构,高校院所进行内部推介,组织有能力解决技术需求的科研人员与企业对接,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开展产学研对接和科技成果交易活动。依托市场、市有关部门和单位,通过专业大赛、洽谈对接等形式,多种举措促进产学研合作。通过公开竞争、揭榜榜挂帅等方式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开展相关领域的共性、关键性技术攻关。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招引力度,做好政策宣传、项目跟踪和后续服务工作,继续做好支持青年教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支持工作。帮助解决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过程的厂房、资金、装(设)备等问题。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进一步做好信息共享和部门联动。长期以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相关工作计划未能提前沟,相关工作成果不能及时分享,导致工作的全局性、科学性、效率性大大降低。下一步,继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联动机制和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增强部门联动和信息共享,尤其是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和两级法院、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沟通联系,如深化“河湖林长+检察长”、“田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法制建设,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权威性和约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