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生态环境局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计划
2024年是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一年。芜湖市生态环境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锚定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美丽芜湖这一目标努力奋斗。现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截至12月底,芜湖市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优良率为81.7%。10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12个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10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比例达100%。全市固废(危废)和辐射环境安全形势总体稳定,未发生环境安全事件。
(一)统筹推进污染防治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一是积极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修订《芜湖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动态更新完善应急减排清单和减排措施,新清单覆盖企业3850家。持续开展政企协商减排,强化涉气企业帮扶指导。二是持续推动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加快推进2家长流程钢铁、5家在产水泥熟料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信义玻璃在产生产线均已完成污染防治设施改造,达到玻璃行业省地标排放限值要求,完成现有4台35蒸吨以上燃煤锅炉低排放改造工程。三是开展人民群众“家门口”扰民问题治理专项行动。截至11月底,各级各部门共排查道路扬尘问题511个,已整改完成509个,排查噪声扰民问题1470个,完成整改1463个,排查餐饮油烟扰民问题291个,完成整改291个,排查恶臭异味问题185个,完成整改185个。
扎实推进碧水保卫战。一是加强水质目标管理。累计向属地政府发布21次预警,督促属地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水环境质量。二是健全城市水环境质量数据库。组织实施主城区主要水体水质监测项目,每月对主城区范围内22个主要湖泊、88条水系开展水质监测1次,按月形成水质监测成果,每季度提交水质分析报告。截至12月底,21个主要湖泊、73条水系水质均值达到地表水V类以上。三是持续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续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建成湾沚区自来水厂红杨取水口、无为市泥汊饮用水水源地取水口水质在线监测设施;配合省执法局现场核查5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问题图斑;整并鸠江区水楼水厂等乡镇(农村)水源地4个;现场检查无为市、南陵县、繁昌区等饮用水水源地,督促属地完善标识牌、交通警示标识等设置。10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稳步推进净土保卫战。一是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监管。印发《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监督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截至到11月份共完成75个地块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二是着力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通知》,截至11月已累计完成326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9.2%。制定黑臭水体“一水一策”,推动实施系统治理,已完成77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黑臭水体消除率达85.5%。三是加快实施尾矿库闭库治理销号。对完成闭库销号的尾矿库申请调出尾矿库环境监管清单,全市共有10座尾矿库完成闭库销号。四是加快建设“无废城市”。印发《芜湖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成立芜湖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专班。
(二)协同促进绿色发展
推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双招双引”。加大“双招双引”工作力度,协商强化项目要素保障,多次谋划“省市县”三级联合重大招商活动,开展“敲门招商”工作。2024年截止目前,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新增落地项目(含新签约、开工、投产)95个,总投资金额620亿元。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建设。海螺江北全钒液流电池制造项目已完成试生产运行,荻港海螺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项目已完成稳定运行,安徽佑赛年产300台制氢电源和年产220台电解槽项目已完成土地摘牌工作。积极推动排污权交易。配合省厅顺利完成芜湖市排污权政府储备库首批储备量认定工作,完成全省首笔涉自贸区企业的排污权交易工作。
(三)铁腕治污层层推进
严把环境准入关。全面落实质量复核要求。加大了对承诺制审批项目和靶向抽查频次,进一步规范复核内容、开展形式;新增了对县级审批部门审批流程核查,进一步规范全市审批流程,形成监管闭环。全面推行“豁免+承诺”服务。截止11月底,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242件。受理完成告知承诺制审批80件,用好便民政策,高效助力企业项目依法落地。
提升生态环境执法效能。持续开展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专项整治、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达标排放专项整治、全市储油库及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专项整治、长江干流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等专项执法行动,其中“两打”工作再创佳绩,荣获2023年生态环境部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表现突出集体荣誉、省2022-2023年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表现突出集体荣誉。
狠抓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改。截至目前,全市还剩余中央环保督察问题2个、省级警示片披露问题剩余4个未完成整改,其余问题均已完成整改。2-3月,组织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行动,交办99个问题,目前已完成整69个。拍摄制作第一、二、三季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暗访片,曝光46个问题,已完成整改35个。今年以来累计发出工作提示单60份,推动解决具体问题。
持续推动环境信访问题解决。坚持落实领导带案下访和绿桌恳谈制度,截至11月底开展“带案”下访45次、绿桌恳谈10次。2024年1-11月份全市环境信访件1983件,信访件及时受理率和按期办结率均达100%。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2024年11月底的抽查通过率为92.7%,满意度为4.22分。
二、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是完成年度空气优良率考核目标困难较大。省下达芜湖市2024年大气考核目标为:PM2.5平均浓度35.7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85.1%,重污染天为1天。截至11月底,我市PM2.5浓度和优良天数比例分别为30微克/立方米和81.7%,出现重污染天1天。据测算,预计我市PM2.5平均浓度好于去年,但优良天数比例目标已无法完成。
二是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推进力度不平衡。截至11月底,无为市、鸠江区、繁昌区、镜湖区已完成年度治理任务,南陵县任务完成率91.3%,湾沚区完成率75%,三山经开区完成率69.2%,弋江区完成率为0。属地普遍对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排查整治工作重视不足,存在应付心理,全市在册的230套设施中仅自查上报问题设施37个,而市级抽查有动力的设施问题发生率在46%以上。
三是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存在反弹反复情况。部分已整改销号的问题因缺乏长期监管,整改效果不彻底,属地不重视,导致“死灰复燃”,又被省督察发现。例如繁昌区选矿行业问题,曾被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省警示片指出过,当时也已整改销号,但整改不到位,又出现反弹。按照省级部署要求,市环委办组织对40个中央层面交办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认真开展了“回头看”,共发现6处新问题或反弹。
三、2025年工作计划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一是持续推动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完成新兴铸管、富鑫钢铁等长流程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完成4家大型国有水泥熟料企业有组织、无组织超低排放改造;开展重点企业低(无)VOCs含量原辅材料源头替代,做到应替尽替。二是强化臭氧污染治理。积极应对夏季臭氧污染,协同控制VOCs与NOx排放,减少臭氧污染前提物。加大重点行业帮扶检查力度,督促相关企业按规范完成活性炭更换。开展储油库、加油站油气回收设施监测。三是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动态更新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开展差异化管控,常态化开展绩效分级工作,指导有条件的企业争创重点行业绩效先进企业。
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一是加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提升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预警能力,推进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推动整并乡镇饮用水水源地。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二是推动城市水环境治理。每月开展主城区22个主要湖泊、88条水系水质监测,每季度提交水质监测分析报告;对照主城区主要水体消除劣Ⅴ类、力争达到Ⅳ类的目标,强化水体水质监测分析与问题督办,持续推进城市水环境稳定向好。三是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贯彻落实《安徽省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管”各项任务,强化入河排污口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精准治理。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长江干流及一二级支流排污口整治。
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一是做好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工作。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监管,实施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监督检查,加强事中事后监督,守牢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底线。同时,强化工矿污染源监督管理,督促重点监管单位依法落实法定义务。二是持续开展农村环境治理重点工作。加快农村污水设施整改进度,严格实施“一站一策”,指导县区分类开展问题设施的整改。完成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开展农村黑臭水体“回头看”,坚持边排查、边整治、边回头看,确保实现长治久清。三是开展2025年度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抽查。持续推进“一废一品一库一重”监督管理工作,强化固体废物信息化监督管理,督促企业落实危险废物申报登记、转移联单等制度,进一步推动芜湖市“无废城市”创建。
强力推动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以2024年中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统筹抓好各级督察和警示片交办问题整改落实,实行清单化交办、节点式推进、闭环式管理。严格落实《芜湖市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防反弹管理办法》,适时开展问题整改“回头看”,对省级层面以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情况进行核查,坚决杜绝敷衍整改、虚假整改。常态化拍摄市级生态环境问题暗访片,曝光重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