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环保小知识

大学生环保社团的格局与走向

发布日期:2013-12-11 00:00来源:芜湖生态环境局作者:宣教中心浏览次数:

    中华环保基金会联合北京师范大学社发院社会公益研究中心、百胜餐饮集团必胜客,日前发布了《全国大学生环保社团发展现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那么,大学生环保社团发展现状如何?目前是如何开展环保工作的?有哪些收获又面临着哪些挑战?解困之道是什么?


1 做了哪些工作?
大学生环保社团的项目分为探寻自然之美、应对环境污染、践行和倡导低碳环保生活、青少年环境教育、环保科技创新5大类

     大学生环保社团在做什么、发挥怎样的社会作用,为社会作出了怎样的贡献以及他们是否值得关注乃至于资助?从调查来看,当下大学生环保社团的项目主要有探寻自然之美、应对环境污染、践行和倡导低碳环保生活、青少年环境教育、环保科技创新5大类。
     探寻自然之美类项目是指,利用大自然中的生物资源、其他自然资源,做出艺术性的勾勒,使之以美的形式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价值判断、丰富我们的生活内容。《报告》显示,目前大学这类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绘制绿地图,以及针对珍稀物种开展参观、调研和环保宣传活动。这类项目活动旨在促进人们了解和感受周围的自然环境,引导人们发现和欣赏自然之美,激发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提升人们保护环境的内在动力。在中华环保基金会等单位开展的这次调查中,这类项目总计20个,占参与调查社团总体比例的7%。应该说这是一个不高的比重,进入到这一领域的大学生社团不多。
     应对环境污染类项目主要是对具体的环境污染现象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监督和宣传等活动,旨在提升社会公众对环境污染的关注度,推动政府对污染问题的治理,项目总计46个,占参与调查社团总体比例的16%。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社会公益研究中心主任陶传进介绍说,对于社会中的专业NGO来说,这一类型的工作可能会是主流。但对于大学生环保社团,由于其主体是学生,他们在这方面不可能做得太多。
     践行和倡导低碳环保生活类项目主要是大学生从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社区做起,践行或倡导绿色生活。这类项目主要包括废旧物品回收利用、植树、节水节电和减少塑料、纸制品使用等,旨在推广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和理念。这类项目是大学生环保实践中比重最高的项目,总计125个,占参与调查社团总体比例的45%。这类项目众多,表明其进入门槛较低,也表明人们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
青少年环境教育类项目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节水护水、垃圾分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旨在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项目总计84个,占参与调查社团总体比例的30%。其中,必胜客绿色小超人项目在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环保科技创新类项目主要是开展与环保相关的科学研究项目,项目总数6个,占参与调查社团总体比例的2%。
    《报告》显示,从社团的地域分布来看,在网上填写问卷的276个社团来自全国28个省和直辖市,其中广东、福建、湖北、江苏、山东、北京等12个地区的大学生参与程度相对较高,每个省参与调研的数量不少于10家。从社团规模来看,平均每个社团的核心组织人数为20人,会员平均人数为193人。
2 面临哪些挑战?
资金匮乏仍是社团遇到的最普遍挑战,项目缺乏专业性和创新性也是众多环保社团面临的问题


    中华环保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伟介绍说,缺乏可持续、稳定的项目资金支持是绝大多数社团面临的问题。《报告》显示,71.6%的社团通过收取会员费、会员个人集资、帮助商家组织校园推广活动等方式自筹资金;近50%的社团表示,学校团委和以中华环保基金会、WWF等为代表的公益组织资助是社团主要的资金来源。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资金匮乏仍是社团遇到的最普遍挑战,志愿者流失和积极性不高、项目缺乏专业性和创新性也是众多环保社团面临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环保社团的发展水平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包括项目运作和组织建设。对此应有两种认识:一是认为大学生环保社团属于大学生自身进行环保锻炼的平台,它们在投入时间上与筹集资金上都无法保证较高的水准,因而目前的情形较为正常。二是认为社团的良性发展迫切需要获得可持续的资金支持和专业指导。”陶传进介绍说。
在项目运作方面,大学生环保社团处于较为初级阶段的特征尤为明显。以防治污染为例,社团虽然也可能投入人员,进行认真的调研,并积极向地方政府反映情况,但由于该领域里的工作需要更深的政策把握、更多的公众动员和更职业化的投入,所以,大学生环保社团还难以实现专业化的运作。同时,又因为项目的资助金额很低,甚至没有资金支持,所以,项目运作在相当程度上带有仪式性的特点。
除此之外,大学生社团的项目很难形成长期积累的效应,这也影响到所开展项目的运作专业性。除了污染防治类的项目之外,践行、倡导低碳环保生活类项目本身就是一种最基本的环保生活实践,有些时候还很难以一个标准的项目来衡量,例如节水行动、废旧物品的回收利用等。而且,即使以项目的形式存在,其专业程度也很低。

     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在项目运作方面,46%参与调研的学生认为社团的主要挑战是项目缺乏专业性和创新性,32.9%的学生认为主要挑战是无法有效解决环境问题或改变人们行为,21.9%的学生认为主要挑战是项目缺乏可持续性。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项目运作缺乏深度的原因。
     通过《报告》,我们可以总结出大学生社团在项目运作中的通病:一是项目设计不够聚焦,立项过于宽泛,使得项目运作超出社团自身的能力范围;二是项目设计缺乏严谨的论证和深入的研究,对现有的研究和最新信息掌握不足,严重影响项目的专业性,甚至出现重复劳动的现象。三是前期准备不充分,包括活动策划不够完善,面对突发状况无应对方案;四是大型活动的组织协调经验和能力不足;五是活动组织者对主要利益相关方的需求考虑不足,如没有充分重视活动中对资助方品牌的宣传,又如缺乏对参与者的激励机制。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团队运作的不专业化,这些社团大多数属于环保锻炼的性质,虽然其环保专业的知识与能力还可以勉强支撑起主体性的活动,但大学生们缺乏社会组织管理的技术和专业化设计与运作项目的能力。
     毫无疑问,同样的原因也影响到其团队管理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管理能力的局限,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项目动作能力的不足而使得行动者感受不到结果的激励。如,在团队管理中,核心之一就是对于其公益行动中志愿者的管理。要想让志愿者投入其中工作,就需要有吸引力。而在这方面,大学生社团既缺乏管理志愿者的管理水平,又因为其项目的落地程度不足而影响到了志愿者的积极性。
    一位开展垃圾分类回收的社团负责人说:“志愿者感觉自己和捡瓶子的大妈没有什么区别,干几次就没劲了。”
    另一位开展乐水行的社团负责人说:“在乐水行中发现的(污染)问题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志愿者很快就不爱来了。”
    除了以上谈到的项目与志愿者管理两个方面之外,大学生社团还存在着稳定性的问题。典型表现是社团普遍缺乏传承机制,没有充分重视对接班人的培养,容易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即使是运作良好的社团,社团的质量也普遍受负责人的个人特质影响,个人色彩较为浓厚。这一点与社会中的环保组织相类似。
    与社团面临的挑战相对应,居首位的社团需求是资金支持,同时,社团对“培训”、“社团间的交流活动”、“社会认可”和“社会支持”也有很高的需求。部分社团希望与环保类企业合作开展活动,在承办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促进合作共赢。
3 如何加以完善?
通过与专业化的环保NGO、企业以及与政府的合作,可以把大学生环保社团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

    大学生环保社团不管是开展污染防治活动、还是开展环保调查宣传,都很难说的上是多么专业和有效。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样的活动却恰恰是大学生进行专业化社会实践的最佳场所:主动参与而产生的锻炼作用、社会责任的承担、与污染企业打交道而产生的对于社会现实的了解。
    基于此,有的大学生社团最终走向了专业化的环保轨道。这类社团的成长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学生环保社团,第二阶段是专业化但却步履维艰的环保NGO,最后一个阶段是能够娴熟地驾驭与政府和企业关系的专业环保NGO。这一发展轨道让我们看到了当前大学生社团的欠缺之处,但更看到了它们与专业的NGO位于同一个发展轨道,已经走向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上。
    近几年来,一部分优秀的高校环保社团在资助方的支持下,逐步成长为正式注册的公益组织,实现了更加专业化的运作,如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绿满江淮、农民之子等。
    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生环保社团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项目。一些大学生环保社团在探索中,逐渐稳定下来,把某一个项目或一类项目坚持做下去,成为自己的一个固定项目,并且通常还拥有越来越多的经验与项目运作技术。
    不过,大学生环保社团的品牌项目还不能上升到专业NGO的高度上加以考察。但他们经过一届届会员的不断积累,已经有不少社团开始有了自己的品牌项目。
    正如《报告》所展示的,我们看到大学生环保社团的优势不在于其所产生的环保效果上。大学生环保社团的优势在于其倡导自然之美、作为实践环节而锻炼大学生能力等方面。从专业的角度看,其项目深度不足。但是,这样的不足却可以通过一种策略而得到补偿,这就是多部门的合作。比如,大学生社团与专业化的环保NGO的合作、与企业的合作以及与政府的合作。通过合作,可以把大学生环保社团优势充分利用起来,这时,需要大学生环保社团去做的,就只是整个环保行为的一个方面、一个环节,环保行动的整体乃至于关键的技术要件,则可通过另外的主体加以把握。
    同时,这样的合作对于其他从事环保的机构来说,也是一个良好的机会,因为大学生环保社团特有的人员多、激情高、活力足优势也可以为自己提供难得的人力资源。
    在《报告》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大学生社团与一些NGO形成了良性合作模式,如湿地使者行动项目等。

    大学生社团与企业的对接主要表现在垃圾分类回收等方面的合作。合作模式是大学生社团结合自己的环保项目,把校园生活中可以回收利用的物品与企业对接,利用市场中特有的效率机制来实现环保中的多部门合作机制。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企业利用营利的动机单独进行回收需要承担的成本太高,如果能够结合大学生的环保行动、同时调动起企业的社会责任机制,就可以一定程度地缓解这一问题。
    与政府的对接则可以表现为现有的大学生环保项目中的调查报告递送行为。实际上,在当前大学生的环保行动中,已经主动与政府部门形成合作,只是这一合作在政府部门那里还很难被充分运用起来,其原因则在于目前政府环保部门自身进行积极运作的制约因素。
而在这种情形下,一种有效的合作模式或许更为复杂,这就是专业化的环保NGO+政府部门+大学生社团。
     总体上说,大学生环保社团与3类组织之间的合作还处于低水平状态,其原因则在于社会化的环保行为本身都处于初级阶段,如果要形成有效的合作,需要一个有力的组织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