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环保小知识

安徽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

发布日期:2013-12-11 00:00来源:芜湖生态环境局作者:宣教中心浏览次数:

        1. 宣城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82年建立,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3300公顷。2009年10月经过国务院批准,面积调整为18565公顷。保护区地处长江下游南岸,跨宣州的广德、郎溪、泾县和芜湖的南陵两个市的五个县。主要保护对象是野生扬子鳄及其栖息地。保护区属长江下游丘陵平原水网区,为皖南山区向长江沿岸平原的过渡区。区内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18℃,四季分明,春天气温多变,秋天凉爽,年降雨量为1000毫米左右。区内多河漫滩,湖沼、丘陵山涧的滩地、山塘、堤坝。区内的水阳江和青弋江两条河流有百余条支流,沟、塘、渠、坝星罗棋布。海拔300米以下的沟、塘、山洼、水库和沼泽地,是扬子鳄生存栖息之处。

       2.天堂寨一马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安徽省金寨县境内,总面积28913.7公顷。保护区由安徽省政府1982年批建的马宗岭保护区和1990年批建的天堂寨保护区合并而成,1998年国家正式批准成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及其山地垂直带谱。本区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的大别山腹地,区内崇山峻岭,峭壁悬崖,伫立群峰,最高峰在天堂寨海拔1729.3米。其植被类型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型,植被垂直带谱分布明显,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区系成份复杂,特有种多。现已查明维管束植物有178科、188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大别山五针松、金钱松、香果松、连香树、杜仲等25种;陆栖脊椎动物61科、18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金钱豹、原麝、小灵猫、豺、白冠长尾雉等18种。这里是淮河一级支流史河、淠河的发源地和下游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的水源涵养地。保护区的建立,对于保护大别山区残存的天然阔叶林、涵养水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安徽省贵池、东至两县(市)境内,面积33400公顷,1986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白头鹤等越冬珍禽及湿地生态系统。升金湖是长江中下游极少受到污染的浅水湖泊,水质优良,水体稳定。保护区以升金湖为主体,由长升金湖及周围的滩地组成,区内水生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生物种类繁多,有水生维管束植物38科84种、浮游植物22种;浮游动物13种、底栖动物23种、爬行类21种、鱼类62种。丰富的生物资源为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饵料,使保护区成为我国东部大型水禽重要的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也是白头鹤和东方白鹳等珍禽在我国的主要越冬地之。据调查,本区共有鸟类142种,其中越冬候鸟66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有白头鹤、白鹤、黑鹳等5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鸟类有白枕鹤、小天鹅等16种。升金湖自然保护区已被原林业部卉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列为中国40个有国际意义的保护区之一,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4.牯牛降国家自然保护区。

位于安徽省南部的祁门和石台两县交界处,是黄山山脉向西延伸的主体。两地相距40公里,主峰海拔1727.6米。1988年国务院批准牯牛降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的对象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据调查,保护区内有香果树、红豆杉、鹅掌楸、永瓣藤等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6种。有金钱豹、云豹、梅花鹿、黑麂、鬣羚、猕猴、白鹇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9种。此外,还有大量的药用植物,真菌类和昆虫资源。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安徽省第一个被批建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4817公顷,保护区地处华东地区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地带,水资源丰富,地层古老、气候宜人、人为破坏少。保存了结构复杂、功能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境内地带性原生植被保存完好,动植物资源丰富。是我国东部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重要的典型区域之一,被誉为我国东部地区动植物物种“天然基因库”、绿色“自然博物馆”。牯牛降因物种丰富、特有种多而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列为“中国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属于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优先保护区”。

        5.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处大别山腹地,位于安徽、湖北两省岳西、英山、霍山三县交界处的岳西县包家乡境内,总面积12300公顷。1991年12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由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建设管理的示范性森林生态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旨在保护大别山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北亚热带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和四十余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江淮分水岭的水源涵养林,积极探索在我国南方集体林区、国家级贫困山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并实现社区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区内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生物多样性丰富,分布有高等维管束植物2000余种;已发现兽类40余种,鸟类109种,两栖类16种,爬行类20余种。其中列为国家级濒危保护植物23种(1984年公布名录),国家Ⅰ、Ⅱ级保护动物17种。保护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自然环境,还为一些地方特有物种生存提供了条件,有12种本地特有植物, 14种安徽特有植物在此分布;是原麝(大别山亚种)、勺鸡(安徽亚种)等特有种群的栖息和繁殖场所;由于作为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具有重大保护意义,因此于1999年被批准纳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6.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0年12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淡水豚自然保护区。2006年2月11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以淡水豚为主的珍稀水生动物、沿江湿地鸟类和长江淡水生态系统。保护区的主要部分位于长江下游铜陵江段,涉及池州市、安庆市和巢湖市的部分江段,上始安庆市枞阳县老洲,下至铜陵市铜陵县金牛渡。全长58公里,总面积31518公顷。保护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江河、湖泊、滩涂等地理和水文条件,连同多样性的生物构成了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为人类保存了丰富的物种和遗传资源。以鱼类为例来说,铜陵江段地理比较特殊,春季是以江海洄游性鱼类占优势,而秋季则是从湖泊退入长江的江湖半洄游性鱼类占多数,因此鱼类资源较其他江段丰富,多珍稀物种,如中华鲟、白鲟、达氏鲟、脂胭鱼等。铜陵江段生态系统的综合特征,使它成为白鱀豚在长江中最适合栖息的水域(2007年8月19日,铜陵市民曾玉江等3人在铜陵江段胥坝乡渡口曾用数码照相机拍摄到一段录像,该录像远距离记录了一头水生动物出水活动的过程。这段时长156秒的录像经铜陵淡水豚保护区和中科院水生所豚类专家鉴定,认为所拍摄到的动物就是一头白鱀豚,这也是长江中下游最近的一次发现白鱀豚的记录),也是长江江豚数量较为集中的江段(保护区共有长江江豚80余头,约占安徽江段的30%),因此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淡水豚保护的重要地区。